据粟氏族谱记载:粟氏开基祖先万成公原姓熊,宋朝时,曾是朝庭大员,因权力斗争,带着家眷,逃难至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资源县境内,此地山高路陡,又名“三千界”(老山界)。当时后面追兵将至,开基祖先万成公遂带着家眷藏在“三千界”的一块粟米地里。当追兵骑马追来,问当地的一个老人是否曾见过某某样子的人从此地经过。老人回答:见过,不过早过“三千界”了。追兵本来已追得很累了,又听说被追对象已经过了“三千界”了,遂放弃追赶,打道回府。后万成公为感谢此地救命之恩,遂定居于此,改“熊”姓为“粟”。现在,桂林市资源县龙溪村里,还存在一个很大很古老的“粟氏公堂”,龙溪村及附近的石田村,几乎全部姓“粟”,“粟”姓在整个乡乃至全县,都是一个大姓。...
null...
7月2日,来自全国11个省81个县1000余名粟氏族人代表欢聚溆浦县黄茅园镇景江村粟氏宗祠,举行晒谱祭祖、宗亲联谊活动,摊开家谱,重温家族历史。据悉,这是粟氏实寰公支系第三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晒谱活动。据族谱记载,粟氏实寰公支系是明朝时期公元1395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湖南省溆浦县龙潭镇,在此繁衍生息600多年。历经数十代,现在此镇有粟氏后裔近3000人。景江村粟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80年,嘉庆年间1799年族人开始撰修本族家谱。宗祠建设和族谱流传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中午时分,艳阳高照,晒谱活动正式开始,300多本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家谱书被摆放在八张八仙桌上,一一翻开摊在阳光下。宗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举行晒谱活动,可以使家谱不变质不损坏,能长期保存好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分散在各地的族人得以聚首,加强宗亲间的感情交流;重温家规家训,接受教诲。本次晒谱来的代表......
粟旁:静江人,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桂林府萧国梁榜进士;粟升:湖南会同人,明以贡检校;粟济民:湖南靖州人,明万历江西瑞昌县丞;粟实:宝庆人,明以贡州判;粟养元:湖南黔阳人,明以贡敖谕;粟盛:明贡生任巡检(广西灵川县志)粟万钟:四川资州人,明以贡安福县知县;粟廷用:湖北荆州人,明正德中陆凉州知州;粟兴:湖南常德人,明洪武治中吏目;粟恕:山西长子县人,明洪武以国子生任户部尚书;粟文举:蓟北威县人,明景泰举人;粟林:广西贵县(今贵港)人,明永乐中举,任工部尚书;粟秋:广西南宁府横州人,明工部员外郎;粟茂:广西梧州人,明成化广东副提举;粟登:四川巴县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进士;粟珍:广西融县人,明正统中高明县训导;粟善:湖南会同霞人,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粟千钟:桂林府临桂县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徐陶璋榜第三甲八十八名进士;直隶河间府献县正堂;......
一、先祖徒迁路线:陕西粟邑-宁夏灵州-甘肃泥阳-河北相州-河南南阳-广西西江-湖北江陵-南京上元-湖南辰阳-湖南通道-复迁南京上元-江西泰和-湖南溆浦黄茅园(1395年)。二、徙溆始祖天崇公生子万珍、万珍生子良基、良基生子八,长子兴文(徙居西蜀)今四川省,三子兴达徙居古滇(今云贵川地区),五子兴钊出家,八子无嗣,二子兴贤,四子兴才,六子兴时,七子兴兰皆溆浦粟氏老四房远祖。三、班次排序:实顺荣通,天万良兴,荣志景卿,(转)天万良兴,荣志景卿,天万良兴,景卿宏用,周多永泽,深盈积有,溥敷存大,裕陈余达,培育和惠,绍德兴华,贤良辅佑,朝锡长年,杰然在铨,如林照壁,增高致远,后起宠光,承宗耀祖,昆仲联芳,麟祥兆瑞,丕拯家帮,共92辈,目前已繁衍到35代(积字辈)。发展历史:自天崇公(公元1395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居溆浦黄茅园定居至今共622年,明清时期从兴文、兴达两远祖起历代有先祖十余支徙迁......
栗姓邳州新河镇大姓之一。据专著记载,栗姓来源有二:一出自风姓。传说伏羲氏之后女娲即位,共封十三氏为诸侯。其中栗陆氏的后代有栗氏。二出自子姓。商代有栗国(今河南夏邑城关镇一带),后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邳州新河栗氏系“敬畏堂”传人。祖籍山西,始迁祖胞兄弟三人。大公兆授、二公勤授、三公彦授系山西栗氏19世孙。明万历年间,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随政府领军跋山涉水,迁居邳州。在黄墩湖畔开荒务农,蕃衍生息。其间饱受洪灾之苦,叔兄弟十三人十人饿死,三人逃荒得生。族人纷纷迁居异乡谋生,只有七世祖“大”字辈兄弟二人守土不移。后繁衍成村落,取名“前栗营”、“后栗营”。自始迁祖至今400余年,传20世,有族众数千人。据谱,栗氏世系辈字谱(11世一18世)为:“方承标善、鸿开雯润”。后续世系辈字谱(19世一-38世)为:“昭宗继荣,德佑兴恒、英贤泽世、忠邦志存、富安奎长”...
粟氏班辈排行是:正大成明启,学道登云贵,光祖万世兴,家庭开仁义,永乐太平春,后还有26辈。①风俗通:古粟陆氏之后。望出长女。②中国姓氏集:清时有粟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③风俗通义:古粟陆氏之后,汉有粟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粟应宏。粟姓按《风俗通义》:古粟陆氏之后(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
...
孝人生万善孝为先,试读蓼莪这一篇。菽水承欢须爱日,莫教遗憾到终天。悌联气分形孰与俦,有施不报莫相猷。世间难得惟兄弟,睚眦何须挂念头。忠析爵分符不待言,食毛践土亦皇恩。祗承法度供王赋,草茅原自有忠贞。信朋友如何列五伦,文章道德係伊身。言同金石情鱼木,休起猜疑玩故人。礼品节由来自昔传,三千三百杖头钱。闺门最是大关键,好作芳规诏后贤。义正路平平任往来,临岐何事更徘徊。鸡鸣就道加鞭策,荆刺丛中勿自开。廉笑杀纷纷利锁牵,谁知饮马亦投钱。廉贞自足垂千古,珠玉何曾贵九泉。耻彼我昂昂两丈夫,耻心留得那嫌迂。趁将面赤摩拳掌,海内何人不舜虞。——摘自乾隆十六年粟荣训编修《粟氏族谱》...
正大成明启,学道登云贵,光祖万世兴,家庭开仁义,永乐太平春,后还有26辈。...
坌处镇鲍塘村是一个古村落,位于天柱县东南部,距镇政府5公里,距县城45公里,居住着吴、粟、刘、潘、谢、杜、李、龙、覃等九个姓氏村民,全村有大寨、老寨、对门、无梅冲等4个自然寨,具有500多年历史。鲍塘村是一个具有浓郁北侗风情的民族村寨,自然风光秀丽,百年以上古树成荫。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寨上有百年以上及年代更为久远的民房不少。历史最久的有二三百多年了,现在砖封古窨子13栋。据了解,鲍塘窨子屋最多的年代,全寨有古砖屋32栋,并有乾隆年间(公元1737年)建造的吴氏宗祠和粟氏宗祠,以及鲍塘庵堂。鲍塘的古窨子多,来源于明末清初及清朝中叶时期。朝廷派皇商到苗乡采办皇木,从三门溪溯溪而上,鲍塘中寨一带当时原始森林多,且材粗质优。皇商在这一带采办皇木、多落行于鲍塘,时人对此有“小洪江”之称。沧海遗珠的鲍塘村,是一个没有被商业开发的古村落,是国家级非遗四十八寨歌节的歌场之一,现已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如果你......
山水清秀粟家庵粟家庵村东临沧水河,南至赵家庵,西抵鹿角坪,北靠边山铺。历史上粟姓村民聚集于此劳作生息,民国初修起一座庵堂,村名由此而来。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590户,总人口2264人。水田面积2825亩,旱地1090亩,山林面积约为6369亩。水域面积约为574亩,水塘33口。近80%的农田已经流转到种田大户,种植品种推优达90%。团结奋斗的村支“两委”班子为民服务作物长势喜人交通居住环境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综合管理有效...
...
...
...
...